北洋造开制银圆的时间大约是光绪二十二年底,根据海关报告记载,该年所造银币“计一圆3000枚,五角2500枚,二角12500枚,一角5 000枚,半角7000枚,共值银7600圆。”从美国驻天津领事呈送全套5枚回国的时间来看,年底已发行。次年中旬英文《京津泰晤士报》曾报道初期所造大小银圆乃当军饷发放,但一圆主币因成色不足而遭钱庄拒收,随后又刊出被收回重造,因此原本产量不多的北洋造光绪二十二年版系列银圆就更加了。
今年北洋造光绪元宝成交价格行情一览:
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3 (未流通品)成交价格1901600
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2 (未流通品)成交价格1528000
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,北洋机器局在该年五月底被摧毁,该年度产量无统计数字可查。两年后,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在河北西窑洼(现天津大悲禅院旧址)新开办北洋银圆局,专事造币。光绪二十九年版北洋造七钱二分银圆即该局所出,由于当时铜钱缺乏,生产铜元获利较高,故虽名银圆局,生产上反而以铜元为主,银圆生产呈停顿状态。此后铭文为“北洋造”的银圆还有光绪三十一年一钱四分四(二角型)、三十三年及三十四年的七钱二分。
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4 (未流通品)成交价格1436000
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MS61 (未流通品)成交价格1080900
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AU58 (近未流通品)成交价格811600
光绪三十四年版的北洋造“一圆”银币原本数量就不少,并非稀见。北洋银圆原本只在黄河以北地区较为通行,但辛亥革命以后,因清派兵镇压,调动大军的话,要携带巨额现银以应付各种开销,北洋银圆的影响力便随之南下进入江南及两湖一带。尔后,北洋又选择北洋银圆为新国币发行前过渡期结算收付的标准,故各地造币厂纷纷转而生产北洋银圆,直到“袁大头”正式生产为止,因此数量庞大。虽未见文献说明后造版的形式,但可断定大多数是光绪三十四年版。
北洋银圆(元)局: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袁世凯在河北西窑洼(现天津大悲禅院旧址)设局,初名“北洋铸造银圆总局”,先后更名为“鱼隶户部造币北分厂”(1906年)、“度支部造币津厂”(1907年),后在宣统二年(1910年)被裁撤。虽名银圆局,但因当时市面缺乏铜钱,改产铜元利润甚高,故出品若以数量论则铜元为多,除铭文“北洋光绪元宝”字样的铜元外,还制造过以“户部”为名的。民国成立后又复工,与造币总厂合并,称“西厂”,专造铜元。铭文光绪二十九年、三十一年,三十三年:三十四年“北洋造”的银圆即出自此处。
有趣的是,根据《海关十年报告》 (Decennial Reports)而知,标示“29年的光绪二十九年北洋造银圆是民间提交银锭委托制作的,,数额是1 405 017枚。该年的津海关贸易报告中没有记载,但明确说明往年银条,银圆出口比进口多二三倍,因日俄战争需要现银而形势倒转。此后几年续造者究竟是奉户部之令还是受民间委托就不得而知了。
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AU53(近未流通品) 710900
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XF45(极美品) 621000
在谈论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时,经常会提到现为伯明翰造币厂的英国喜敦厂,但该厂的相关细节在钱币书刊上常一笔带过,缺乏完整的描述,因此泉界流传着许多矛盾甚至错误的说法。对于中国机制币的发轫,该厂涉入甚早,广东钱局的成立即由其协办,而清末各省造币设备竟有三分之一购自该厂,可见其与中国近代机制币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